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

走马川诗意图

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

** 君不见,走马川行雪海边,平沙莽莽黄入天。
轮台九月风夜吼,一川碎石大如斗,随风满地石乱走。
匈奴草黄马正肥,金山西见烟尘飞,汉家大将西出师。
将军金甲夜不脱,半夜军行戈相拨,风头如刀面如割。
马毛带雪汗气蒸,五花连钱旋作冰,幕中草檄砚水凝。
虏骑闻之应胆慑,料知短兵不敢接,车师西门伫献捷。
**

书法作品

作者简介——岑参

岑参(715~770),唐代诗人。南阳(今属河南)人。天宝进士,曾随高仙芝到安西、武威,后又往来于北庭、轮台间初为率府兵曹参军,两次从军边塞。官至嘉州(今四川乐山)刺史,因世称岑嘉州。卒于成都。

其诗长于七言歌行。所作题材广泛,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;气势豪迈,情辞慷慨,语言变化自如。与高适齐名,并称“高岑”,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。

岑参的边塞诗虽然大都写于天宝后期,却不像其他诗人如高适、杜甫等人的同期边塞诗一样注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,而是以瑰丽的笔调写边塞的异域风光,写战士的勇武气概与必胜信心。《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》就是一首代表作。这是基于作者开朗的胸襟、积极进取的精神、好奇的个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,这正是构成”盛唐气象”的主体精神。

杜甫在《溪陂行》中写道:“岑参兄弟皆好奇。”所谓“好奇”,就是爱好新奇事物,诗境造奇。

体裁——歌行体

音节、格律比较自由,形式采用五言、七言、杂言的古体,可参差不齐,可变韵,属于古体诗。“歌行”体诗歌在格律、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,由于它要“放情长言”,因而句子也多,再要一韵到底。

创作背景

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。这期间,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。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、胜利的欢乐,都有比较深的体会,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。有一次,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,在出师时便向封常清献诗两首,其一为本首诗歌,其二为《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

关于标题

  • 走马川,即车尔成河,又名左未河,在今新疆境内。川为河道。
  • 行,体裁。

释文及赏析

君不见,走马川行雪海边,平沙莽莽黄入天。

您难道不曾看见,辽阔的走马川,紧连雪海边缘,浩瀚的沙漠,黄沙滚滚接云天。

  • 雪海:泛指西北苦寒之地。

雪海黄沙

首先围绕“”字落笔,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。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、雪海边,穿进戈壁沙漠。“平沙莽莽黄入天”,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,狂风怒卷,黄沙飞扬,遮天蔽日,迷迷蒙蒙,一派混沌的景象。“莽莽”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;“黄入天”写大漠风沙的颜色,写风沙直入天际的情景。开头三句无一“风”字,但捕捉住了风“色”,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。这是白天的景象

轮台九月风夜吼,一川碎石大如斗,随风满地石乱走。

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,走马川的碎石块块大如斗,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。

一川碎石大如斗

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,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,风“色”是看不见了,便转到写风声。
狂风象发疯的野兽,在怒吼,在咆哮,“吼”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。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。
斗大的石头,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,再著一“乱”字,“乱”,是不规矩,写出了大风刮起后四处回旋的样貌。夸张有节,形象生动。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。
“平沙莽莽”句写天,“石乱走”句写地,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。

匈奴草黄马正肥,金山西见烟尘飞,汉家大将西出师。

这时匈奴草场变黄军马肥,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,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。

  • 金山:即阿尔泰山。
  • 烟尘飞:指战争已经开始了。

将军出师

这三句写出征的原因。“烟尘飞”三字,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,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,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。
下面,诗由造境转而写人,诗歌的主人公————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。

将军金甲夜不脱,半夜军行戈相拨,风头如刀面如割。

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,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,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。

环境是夜间,“将军金甲夜不脱”,以夜不脱甲,写将军重任在肩,以身作则。
“半夜军行戈相拨”写半夜行军,从“戈相拨”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,和大军衔枚疾走、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。
写边地的严寒,不写千丈之坚冰,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。“风头如刀面如割”,呼应前面风的描写;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。

马毛带雪汗气蒸,五花连钱旋作冰,幕中草檄砚水凝。

马背上雪花,被汗气熏化蒸发,五花马的斑纹,旋即就结成冰,军帐中,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。

  • 五花连钱:指名贵的马。

“马毛带雪汗气蒸,五花连钱旋作冰。”战马在寒风中奔驰,那蒸腾的汗水,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。
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、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,以少胜多,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,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。
“幕中草檄砚水凝”,军幕中起草檄文时,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。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,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。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?
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,料想敌军闻风丧胆,预祝凯旋而归,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。

虏骑闻之应胆慑,料知短兵不敢接,车师西门伫献捷。

匈奴骑兵,个个闻风心惊胆战,早就料到,他们不敢短兵相接,只在车师西门,等待献俘报捷。

  • 虏骑:敌军。
  • 慑:恐惧
  • 车师:安西都护府所在地,在今新疆吐鲁番。
  • 伫:久立等待。

预祝凯旋

这三句,预祝战斗的胜利。正是在前文环境描写中所展现的唐军将领身先士卒、不惧艰险的精神的基础上,岑参预示敌军是不敢与这样勇敢的军队交锋的,相信唐军将士必然很快凯旋。一个“伫”,预示了战斗的时间之短,也写出了岑参对唐军必胜的坚定信心。

艺术手法

  • 夸张与贴切的比喻连用:大胆的夸张使得将士不畏艰险的英勇形象更加鲜明生动。
  • 反衬:以对边塞凶险、恶劣的环境描写来反衬将士的豪迈坚强、不畏艰险的气概。
  • 细节描写:注重细节刻画。

萧涤非《唐诗鉴赏辞典》:全篇奇句豪气,风发泉涌,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,因而此诗能“奇而入理”,“奇而实确”,真实动人。全诗句句用韵,除开头两句外,三句一转韵,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。全诗韵位密集,换韵频数,节奏急促有力,情韵灵活流宕,声调激越豪壮,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。

敍述征战,却不谈战斗场面,而是从恶劣的自然环境入手,以环境来塑造人物,加之诗句豪放自然,处处放射出无所畏惧之精神力量,读之朗朗入口,气势壮观,节奏有力,激越豪迈。

雪夜风吼、飞沙走石,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,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,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。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,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,只有盛唐诗人,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。

主题思想

诗人通过极力渲染恶劣环境,反衬唐军将士在反击侵略、保家卫国的战斗中,不畏艰险、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。

开头极力渲染环境恶劣、风沙遮天蔽日;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,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、严阵以待;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,预祝唐军凯旋。诗虽叙征战,却以叙寒冷为主,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。语句豪爽,如风发泉涌,真实动人。全诗句句用韵,三句一转,节奏急切有力,激越豪壮,别具一格。


  1. 英文版
文章作者: Shoor
文章链接: https://shoorday.github.io/posts/536a2cf0/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Shoor's Blog